《经济学》(季刊)第1卷 第1期 |
||||||||||||||||||||||||||||||||||||||||||||||||||||||||||||||||||||||||||||||||||||||||||||||||||||||||||||||||||||||||||||||||||||||||||||||
2001年10月
目 录
摘 要
|
目 录
综 述 | |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 | 林毅夫 胡书东 |
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 | 杨小凯 张永生 |
论 文 | |
一个关于转型经济中的最优所有权安排的理论 | 田国强 |
不透明性的经济成本:外国投资损失以及额外经营成本 | 魏尚进 |
调整过程中的价格刚性与失业要素波动: 一个动态一般均衡角度的分析 |
鞠建东 |
国有企业、劳动力冗员与就业的增长: 1986-1996年期间中国各省的经验 | 李 果 徐立新 |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金融体系的信息要求和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来自韩国的经验教训 | 张 春 |
基于信息的双重危机模型及其在东亚危机中的应用 | 施建淮 |
债务融资、破产与经营者动力 | 王小卒 朱 天 |
关于森的贫困度量方法及该领域最近的研究成果 | 徐 宽 Lars Osberg |
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干预 | 王小鲁 |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 赵耀辉 徐建国 |
书 评 | |
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阿玛蒂亚·森新著《作为自由的发展》评介 | 姚 洋 |
摘 要
篇名: | 中国经济学百年回顾 <<暂缺>> |
作者: | 林毅夫 胡书东 |
摘要: | 本文考察了100年来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其中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我们认为,经济学的进步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100年来,经济学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从根本上是由这一时期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历程所决定的。建立严谨的逻辑体系和扎实的实证研究,是我国经济学研究对经济发展做贡献并同时对经济理论发展做贡献的必由之路。 |
关键词 | 经济学研究 中国经济学 经济学史 |
篇名: | 新贸易理论、比较利益理论及其经验研究的新成果:文献综述 <<全文下载>> |
作者: | 杨小凯 张永生 |
摘要: | 此文择要评述否定贸易理论四大命题(比较利益说、要素价格均等说、斯托普尔-萨缪尔森命题、罗宾辛斯基命题)的理论研究和经验证据,以及最新的内生比较优势理论和区别分工网络效果和规模经济的新贸易理论。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证明,上述四大命题不可能是一般规律,它们只在非常不现实的假定条件、特别的模型和特定参数值范围内成立,而相关的经验证据也推翻了这四大命题。但是,交易效率改进会使更多的分工正网络效果被利用的理论,却是有着相当广泛适用性的规律。 |
关键词 | 贸易理论 分工与专业化 网络效应 |
篇名: | 一个关于所有权安排以及向自由市场经济平稳转型的理论 <<暂缺>> |
作者: | 田国强 |
摘要: | 在最近20年内,是什么原因使得集体所有制部门(主要是由地方政府全部或部分所有的乡镇企业)超过私有与国有部门,成为中国经济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在转型经济中,大规模私有化应该在什么样的时机与条件下实施?本文建立了一个理论模型来说明在市场与政府制度环境不完善的情况下(特别是转型经济中)的最优所有权安排。文中分析了制度环境与所有权安排的相互作用。本文发展起来的理论对预测从指令性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的发生过程提供了一种思路。文章表明在不改变经济与政治制度环境的前提下,所有权安排的改变将不一定会提高效率。 |
关键词 | 转型经济 制度环境 所有权安排 |
篇名: | 不透明性的经济成本: 外国直接投资损失及额外经营成本 <<全文下载>> |
作者: | 魏尚进 |
摘要: | 本文为读者提供了不透明性对一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的数量估计。该估计值是以35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为样本,通过详细考察这些国家的不透明性程度,用不透明性带来的FDI损失值和其造成的额外经营成本进行估算的。本文的结论表明,不透明性会明显地降低一国的FDI流入量,并且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不会给政府带来任何收入。 |
关键词 | 外国直接投资 不透明性 税收等价 |
篇名: | 调整过程中的价格刚性与失业要素波动: 一个动态一般均衡角度的分析 <<全文下载>> |
作者: | 鞠建东 |
摘要: | 运用多产品和多要素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本文研究了从一个均衡价格向另一个均衡价格过渡的调整过程。应用搜寻模型,本文建立了一种联系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调整技术,随后求解了一个最优控制问题,并证明最优价格调整路径必然是渐进的、逐步的。 |
关键词 | 调整过程 关税改革 失业 |
篇名: | 国有企业、劳动力冗员与就业的增长: 1986-1996年期间中国各省的经验 <<全文下载>> |
作者: | 李 果 徐立新 |
摘要: | 对于决定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和就业岗位的因素,人们所知甚少。这种知识上的差距使得决策者很难为中国劳动力冗员问题对症下药。本文运用1986-1996年中国各省的数据来对这个问题进行具体的估计。我们发现:(1)释放所有剩余劳动力将会使城市平均失业率升至25%;(2)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被证明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障碍;(3)创造就业岗位绩效主要由诸如国有企业劳动力过剩、受教育程度、铁路里程、与港口的距离等结构性变量来解释;(4)相反地,诸如GDP增长率、 贸易依存度、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等需求变量的解释力度则不强。 |
关键词 | 国有企业 劳动力过剩 就业岗位 |
篇名: | 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金融体系的信息要求和政府对银行的干预: 来自韩国的经验教训 <<全文下载>> |
作者: | 张 春 |
摘要: | 在本文中,我用韩国的经验来论证由于信息要求的不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体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廉价劳动力是主要的竞争优势,此时任何人都知道从事何种行业可以带来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集权的金融体系对资源的配置不会很不合理;在某些情况下,政府指令式的信贷配给方式可以是比较有效的。一旦经济发展到了更加高级的阶段,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且关于先进技术的知识趋于分散,此时一个促进证券交易的金融体系更有可能引导资源向着有效率的方向流动。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于中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改革都有着指导意义。 |
关键词 | 信息要求 政府干预 银行体系 |
篇名: | 基于信息的双重危机模型及其在东亚危机中的应用 <<全文下载>> |
作者: | 施建淮 |
摘要: | 由于近来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的一系列货币危机都同时伴随着银行危机的发生,要全面地理解这些货币危机,我们需要将具有微观基础的银行部门明确地纳入到货币危机的分析模型中去。本文通过应用基于信息的银行挤兑模型,建立了一个双重危机模型,并对诸如经济基本面的脆弱如何导致双重危机,以及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如何相互作用等问题,做出了内生化的解释。模型抓住了最近新兴市场货币危机的本质特征,并与最近东亚危机的经验事实非常符合。 |
关键词 | 货币危机 银行挤兑 不完全信息 |
篇名: | 债务融资、破产与经营者动力 <<全文下载>> |
作者: | 王小卒 朱 天 |
摘要: | 本文运用一个简单模型分析说明,当股权融资受到限制时,更加严格地执行破产并不一定能解决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激励问题, 并由此引申出关于我国企业融资与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含义。 |
关键词 | 债务融资 破产 激励 |
篇名: | 关于森度量贫困的方法及该领域最近的研究进展 <<全文下载>> |
作者: | 徐 宽 Lars Osberg |
摘要: |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应用贫困度量的公理化方法对森的贫困指数提出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清晰地表明,这些指数与一个特定的社会福利函数之间存有密切的联系。而且,我们发现这些指数具有相同的可分的乘积结构。因为这个性质,这些指数无论从直观的角度还是从几何学的角度都更加便于理解,同时也更便于计算。这些发现使森的贫困指数可以直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扶贫政策分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应用。 |
关键词 | 贫困指数 社会福利函数 基尼系数 |
篇名: | 中国粮食市场的波动与政府干预 <<全文下载>> |
作者: | 王小鲁 |
摘要: | 本文考察政府的粮食定购和价格控制对稳定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文章使用了计量和模拟方法对这一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政府不能灵活地对需求和供给变动作出及时的反应,粮食供给的短缺或过剩不能及时纠正,因而会随时间而积累;当达到一个显著的数量时,会导致政府对定购价格的重大调整,因此又可能进一步导致粮食生产的波动。因此,政府干预的结果是放大而不是缩小了市场波动。 |
关键词 | 粮食市场 国家干预 供求分析 |
篇名: |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中的激励机制问题 <<全文下载>> |
作者: | 赵耀辉 徐建国 |
摘要: | 我国城镇养老保险体制虽然经历了数次改革, 但是一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激励机制问题,以致体系内资金缺口不断扩大, 扩面、催缴工作举步为艰。职工和企业缺乏参与积极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 即现行制度中"大锅饭"的成分太高:缴费的大部分用于再分配, 个人帐户的比例太小并且是空帐,个人帐户回报率太低等。本文分析了目前的制度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在该制度下欠费、拒缴、抵制参与的必然性,并且讨论了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的思路, 证明了在合理的机制下所需要的缴费大大低于目前制度下所要求的缴费水平。 |
关键词 | 养老保险 激励机制 个人帐户 |
篇名: | 自由可以这样来追求: 阿玛蒂亚·森新著《作为自由的发展》评介 <<全文下载>> |
作者: | 姚 洋 |
摘要: | |
关键词 |